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教育部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改变当前学生成绩差才上高职的现状,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纷纷出台大量“利好”政策,但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不足。究其根本,在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同。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公众包括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社会存在与价值创造的认同,同时在舆论评价、行为导向和教育选择等方面保持心理认可和理性接受。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不仅要从根本上剔除人们视职业教育为“二流教育”甚至“末流教育”的传统观念,更要从机制设计和具体路径创设等方面下大功夫。
努力创设合理的发展政策与环境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作宏观战略层面的调整和改革,应创设科学合理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一个合理的职业教育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以各种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活动之中,实现各界的共同参与。
首先,应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缺血问题”。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53倍,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的成本更高。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并未享受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更谈不上是普通教育的3倍以上。因此政府必须稳步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国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规模相适应。此外,应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兼容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外资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其次,应构建普职沟通的“立交桥”,扫除职业教育发展的“通道问题”。建立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加大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教育之间的沟通,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拓展更多通向高等教育的有效通道,解决他们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顾之忧。事实证明,只有当职业教育能够满足人们的生计需求并能赋予个人向上流动的能力、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时,才有可能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
再次,应完善校企合作制度,规避职业教育发展的“孤立问题”。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加强服务和监管力度,出台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比如,建立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即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授予荣誉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工作机构,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前提质量、过程质量以及结果质量。前提质量是生源质量;过程质量是教学活动本身的质量,包括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师态度、教学与工作技能等;结果质量是就业质量。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让学生学有所成,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够通过就业提高短期收益,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认同度的基础与前提。
其一,应不断提升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或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硬件实力,如多媒体教室建设、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住宿条件和食堂伙食的改善、图书馆藏书的增加等。
其二,应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同时,加大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以及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跨上新台阶。
其三,应充分提高“双师型”教师水平。通过“企业顶岗”“挂职锻炼”“进修培训”等多种模式,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建立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不断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
媒体正面引导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不仅有利于扩大职业院校的影响,更能有效促进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
首先,应提升现代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现代媒体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政策,通过自我约束与行业激励等各种手段,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重视技能、重视技工、关注职业教育,视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大计、民生大计,从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宣传力度。这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媒体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应尽之责。
其次,应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媒体进行有意识的强有力的策划和全面的媒体动员,通过立体的、全方位的理念倡导赢得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认知。比如,通过公益广告、开设专栏、典型引领等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观念倡导,让公众明确意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类别而非等级,不同智力类型的人适合不同的教育。尤其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每个人有不同的性向应适合不同类型的教育。
再次,应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仅仅采取务实的发展举措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还不够,还应学会在国家层面科学地“务虚”,打造职业教育的软力量,给公众留下关乎职业教育良好的品牌认知。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甚至“创造强国”迈进,就必须注重职业教育的软实力,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比如,可以通过开辟全国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展示等多种途径展示我国职教特色和职教成就,这就需要积极引导传媒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广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典范,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