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30浏览次数:17209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福建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闽教办〔201814号)要求,我院在完成评估数据的信息采集、填报之后,学院对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评估内容与指标,结合学院有关评估数据,对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了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是莆田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学院占地面积473亩(不含新校区正在建设的2000亩),建筑面积165521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871.22万元,馆藏纸质图书34.53万册。学院在职教职工353人,其中专任教师188人、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84人、硕士学位及以上127人、双师素质11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2017年全日制在校生数4817人。学院现设有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医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部、思政部2个教学部。

学院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办学机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一年来,学院围绕省级示范校创建的奋斗目标,坚持内涵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专业课程、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学院成功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2018A类培育项目,名列第5名;顺利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回访,获得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备选库、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3个国家级项目,以及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省级特色专业群等22个省级项目,学院被授予“福建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培训”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第三批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3项;承办全国行业技能大赛1项、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项。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10多所省内外院校到校学习交流;《工人日报》《福建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上报道学院办学经验和成果60多篇次,取得良好办学和社会效益。

1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年份

2015

2016

2017

1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万元)

0.6

0.8

1.0

2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0.94

1.22

1.43

3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平方米)

16.7

16.8

17.5

4

信息化教学条件

4-1

百名学生计算机数(台)

27

27

29

4-2

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M

2000

2000

2000

4-3

上网课程数(门)

65

96

92

4-4

生均数字资源量(GB

0.37

0.38

0.39

4-5

生均电子图书(GB

0.37

0.38

0.39

5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个)

0.3

0.8

0.9

6

生师比(X:1

17.5

17.07

14.19

7

双师型教师比例(%

68.21

74.83

77.9

8

课程开设结构

8-1

A类课程比例(%

20.7

12.9

12.9

8-2

B类课程比例(%

64.1

54.7

59.3

8-3

C类课程比例(%

15.2

32.4

27.8

9

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人天)

3.6

3.8

4.3

10

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11.2

6.5

8.8

11

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万元)

17.77

19.59

33.34

12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万元)

65

120.52

602

13

每专业点学生规模(人)

135

138

127

14

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14-1

支柱产业相关专业数占所有专业点数的比例(%

100

100

100

14-2

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占全院在校生数的比例(%

100

100

100

15

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15-1

新生录取比例(%

78.21

82.26

71.25

15-2

新生报到率(%

90.94

85.87

91

16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100

97.44

96.48

17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7-1

直接就业率(%

95.4

96.3

97.6

17-2

毕业生相关岗位就业率(%

77.69

71.97

90.7

18

毕业生就业去向

18-1

毕业生数(人)

1376

1641

1699

18-2

直接就业数(人)

1313

1581

1659

18-3

自主创业数(人)

20

8

11

18-4

当地就业数(人)

366

323

516

18-5

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数(人)

1072

1313

1227

18-6

500强企业就业数(人)

241

268

432

19

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万元)

50.85

86.02

108.9

20

技术服务到款额(万元)

162.01

24.93

159.49

二、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对人均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值、信息化教学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在近三年在校生数量略有降低的基础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稳步增长,符合学院的预期发展目标。但教学信息化条件方面反而有所下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围绕办学基础条件各支撑要素,不断增强办学基础能力。

从统计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015年的8915.24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2509.82万元,实现较大程度的跃升。校内现有实训基地50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27间,校中厂实训室8间,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56个,仿真实训软件13个,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达5878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2015年的1.02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43万元。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由2015年的16.7平方米增长到2017年的17.5平方米。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由2015年的0.3个增长到2017年的0.9个,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信息化条件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2017年百名学生计算机数为29台,上网课程数为92门,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为2000M,生均数字资源量为0.39GB。同时上网课程数偏少,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建设在线课程,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促进学生线上线下学习。

三、双师队伍建设

从统计来看,生师比由2015年的17.5:1降至2017年的14.19:1,主要原因在于近两年,教师引进数量较多,而学生数又有所下降导致。近几年学院出台了相关教师下企业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递增,由2015年的68.21%增长为2017年的77.9%,但与福建省示范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院通过修订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制定完善师资建设与管理制度,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双能教师、外聘教师和新教师发展等五支队伍建设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学院通过引进、聘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并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力度,参加各类培训、促进教师开展企业实践锻炼等,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017年,制定完善师资管理制度9个,所有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新增高级职称13,新增研究生7人,在读研究生4人,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教师下企业实践71人,聘用兼职教师151人,校企互兼互聘7人,访问工程师4人,建设名师工作室4个,师资双师能力得到切实提升,结构更加合理。现有专业课教师占比77.2%,研究生占比52%,高职称占比32.1%,双师型教师占比77.9%201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莆田市技能大师2人;进入全国、省行业专业委员会委员6人;获得省级文创奖金奖1人;获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省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22个,获得专利14项,发表论文67篇。

四、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强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搭建产、学、研、创、赛、训一体化校企合作平台,在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技术服务、技能竞赛、社会培训等方面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为学院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了学院综合办学实力。2017学院全面开展区域产业、企业调研活动,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调整机制,建立了“专业跟着产业走,集中力量做品牌”的专业发展路径。整合校内资源,招生专业从35个压缩到31个,明确7个专业群、8个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布局,所有专业群、专业全部对接美丽莆田“4+6”绿色产业[1]和现代服务业,专业服务产业实现从“面宽”到“进深”的转变。2017年,撤销专业2个、停招专业6个、新申报专业5个;专业建设项目新增国家级立项2个,省级立项16 个。2个重点专业群入选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

学院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原则,调整优化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完成了以社会方法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融入人才培养方案,2个专业获得了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立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

学院要求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改革,向课堂要效果。教师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立项院级教学改革课题、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开发、数字资源项目建设等项目96个。“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6门线上课程已作为上塘珠宝玉石学院必修课和其他院系选修课使用。从统计开课情况上看,2017年,A类课程比例、B类课程比例、C类课程比例分别为12.9%59.3%27.8%A类课程比例有所下降,BC类课程比例有所增加。

2017年新增和续签合作协议企业43家,增加校外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训基地共148个。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由2015年的3.6人天增长为2017年的4.3人天,仍需增加学生校外实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由2015年的11.2%下降至2017年的8.8%2017年,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分别为33.34万元、602万元,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需不断拓展。

五、学生发展

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课程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拓展就业领域,促进创业孵化,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可持续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院在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统计来看,2017年,新生报到率为91%,说明考生对学院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2017年自主创业人数11人,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96.48%,直接就业率97.6%,毕业生专业相关岗位就业率为90.7%,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于学生的认可度也进一步提升。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等三大功能,主动融入福建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莆田绿色产业工程建设,服务莆田产业集群建设,对接区域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努力提高对本地的人才贡献率,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全面助推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从统计来看,每个专业点学生规模不大,应继续深化专业建设,优化专业配置,扩大各专业点学生规模。2015年、2016年、2017年,直接就业人数分别为1313人、1581人、1659人。2017年,到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数为1227人,500强企业就业数为432人。开展精准扶贫农民工培训,开设8个专业,18个班次,培训1421人。师生面向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生活教育活动15次,受众近500人次。2017年学院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培训”基地和莆田市“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2017年学历继续教育1021人;社会培训11278人次;技能鉴定3328人次。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为108.9万元,技术服务到款额为159.49万元,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下一步发展举措

学院将持续以争创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目标和标准推进学院各项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增强学院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针对自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发展举措。

1、加强经费投入,提升办学基础能力

坚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将示范校建设与新校区建设同步推进,实现内涵建设与办学环境同步提升。进一步加强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全面提升装备水平,科学确定仪器设备的技术标准,打造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信息化教学所必须的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2、加大培养力度,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按照按需聘用、保证质量、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继续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累积不少于6个月。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海外研修,国内外青年教师访学计划。

3、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推进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实施。围绕福建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机制,完善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入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试点,开展订单式培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校外实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完善学生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制度,不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服务学生成长,大力建设学生社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提升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强化技术技能积累

进一步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莆田绿色产业工程建设需要,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发挥学院科研优势,与区域企业共建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实施社区教育,发挥学院师资、专业优势,面向行业企业,申报、承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技术技能培训、高端研修培训等项目。



[1] 《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提出绿色产业专项行动,其中重点建设鞋服产业、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产业、工艺美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4个千亿产业,海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医疗健康产业、建筑产业、能源产业6500亿产业。

版权所有©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闽ICP备15009711号